技能人才人数,多了
职级晋升路径,通了
职工薪酬待遇,涨了
如何推动“产改”工作提质增效?
这份“加速包”整理好了
请查收↓
江苏工会
构建多层级工匠人才培育体系
山东滨州工会
打造“产改在线”平台,构筑一体化推进体系
北京大兴
“四个一”工作法推动“产改”走深走实
多方联动 多措并举 多元激励
江苏工会构建多层级工匠人才培育体系
记者从4月23日江苏省总工会召开的“争做技术能手、争当大国工匠”工作推进会上获悉,江苏工会将通过构建多层级工匠人才培育体系,力争到“十四五”期末,培育选树大国工匠人选10人、江苏五一工匠500人、市级工匠1500人;全省技能人才占就业人员的比例达30%以上,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的比例达35%。
当日,江苏省总印发《关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组织引领全省广大职工“争做技术能手 争当大国工匠”的意见》和《江苏五一工匠人才培育工程五年规划(试行)》,对推进“双争”工作进行部署,努力构建具有“工”字特色的大国工匠、江苏五一工匠、市级工匠多层级工匠人才培育体系,培育更多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
多方联动,形成协同推进“双争”工作合力。意见、规划提出,坚持党建引领,推动党员和技术能手双向培育机制,持续开展非公企业“三创争两提升”和劳模创新工作室“双创双提升”行动,打造“又红又专”的技能人才队伍。
作为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重要举措,做好与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和参与单位的沟通协调联动,将“产改”联席会议成员单位作为江苏五一工匠推荐单位。支持在国家和省引领性劳动竞赛中担当重任的培育对象开展创新攻关项目;帮助培育对象在研项目协调高校科研院所、专家学者等各方面资源。
多措并举,扎实推动“双争”工作落地见效。结合劳模先进选树、劳动和技能竞赛、群众性创新活动、劳模创新工作室创建、“劳模工匠进校园 思政教师进企业”等工作,选树符合引领力、实践力、创新力、攻关力、传承力等 “五力”要求的工匠人才。
设立江苏五一工匠人才激励保障专项资金,建立江苏五一工匠培育工作站,每年给予不高于10万元经费。建立健全技能人才培养、工匠培育工作统计制度,建立江苏五一工匠数据平台,动态掌握技能人才队伍状况,合理设置“双争”工作成效在“产改”评估、创新工作室申报等工作中的比重。
多元激励,激发职工参与“双争”工作热情。推广技术创新集体合同、能级工资集体协商,引导企业工资分配向高技能人才倾斜,树立“技高者多得、多劳者多得、创新者多得”的政策导向。
争取将江苏五一工匠纳入党委联系服务范围;推荐成为“三代表三委员”人选、担任县(市、区、行业)工会兼挂职主席及相关社会职务;推荐培养担任企业、行业有利于发挥其专长的高级职务。培育期满,省总向评价合格的工匠培育对象颁发江苏五一工匠证书,一次性给予1万元补助。(记者 王伟 通讯员 钱德乾)
山东滨州工会打造“产改在线”平台,构筑一体化推进体系
任务落实有迹可循 工作成效数字呈现
“目前滨州技能人才自主评价累计备案企业达到435家,评价技能人才6.6万余名,其中高技能人才3.2万余名,高技能人才占比达到48.5%。”记者日前从山东省滨州市总工会了解到,“新八级”职业技能等级制度出台后,滨州市总与市人社部门积极跟进,在当地“产改在线”平台发布全市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相关政策和申报模板,企业通过平台及时了解相关流程,实施技能人才自主评价,畅通产业工人职级晋升新路径。
从2022年开始,滨州市总牵头上线“产改在线”平台。借助信息化、数字化手段,将市直及各县、市、区463个“产改”相关单位纳入平台管理。将“产改”任务细分为6大类、25小类、110个子类,各项工作点对点、靶向性落实到各单位,实现“产改”任务进展情况全程纪实、“产改”工作成效数字呈现、“产改”意见建议及时收集,构筑起“产改”工作一体化推进体系。
“有了‘产改在线’平台后,推进‘产改’工作落实的效率大大提升!”滨州市人社局“产改”专班工作人员付峰说。
滨州市总还建立了“产改观察员”制度,160名“产改观察员”深入车间班组和职工群众,及时反馈一线实情,为推进“产改”工作积累起大量一手数据。利用“产改在线”平台,“产改观察员”可高效地对这些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实时督查“产改”各项工作清单的完成状态、最新成果、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有效推动“产改”工作提质增效。
在基层一线工作的“产改观察员”成爱华提出建议,应加大对一线产业工人的心理关爱和社会关注。对此,滨州“产改”专班利用“产改在线”平台,协调各方组建了职工心理关爱中心,加强产业工人心理疏导,广泛宣传产业工人事迹,营造出关爱劳模工匠、厚待产业工人的浓厚氛围。
据滨州市总工会相关负责人介绍,“产改在线”平台打造了“任务管理—事项分解—工作上报—进度监测—业务监督”全流程闭环式数字化链条,对任务进展情况实行定期追踪、研判,根据工作推进状态及进度,对“产改”重点工作任务的事项和责任单位进行亮灯管理,将亮灯监督贯穿于“产改”推进全过程,推动各项“产改”任务全面落实,构筑起“产改”工作一体化推进体系。
“以往我们分析‘产改’工作进度,都是靠手工记数据、列出表格再开会研究,费时费力又不直观,现在通过‘产改在线’平台,直接将企业数据调出来与全市数据作比对,领先项、落后项一目了然。”该平台技术负责人李林茂介绍,“产改在线”平台设置了政策指南、责任分工、工作动态、创新亮点等模块,不仅可以对全市“产改”工作进行成效评估,实现“产改”工作任务层级化,还可以实时督查各项工作任务的完成状态、最新成果、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并将各相关单位在“产改”工作推进中产生的优秀经验和实操案例进行量化。
“通过打造‘产改在线’平台,‘产改’任务落实的每一步都有迹可循、有据可依,进一步整合了政府部门政策资源、职业院校产教融合优势、企业推进‘产改’过程问题诉求,全方位提升了‘产改’工作的推进质量和效率。”滨州市总工会“产改”工作负责人说。
今年以来,鲁北技师学院聚焦滨州全市大开放、大改革、大发展工作主线,聚力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围绕“1+12345”发展目标,创新实施党建联盟联百企工程,做实做细产教融合,校企携手共育产业匠才。该“产改”工作案例被“产改在线”平台推介后,与多家单位形成了联动效应,产生了“1+1>2”的效果。
截至目前,“产改在线”平台在思想引领、建功立业、素质提升、地位提高、队伍壮大、产业工人创新力提升等方面已呈现331个优秀经验和实操案例。(记者 田国垒 通讯员 张玥群)
北京大兴“四个一”工作法推动“产改”走深走实
典型企业成“产改”孵化器
最近,北京热景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职工李靖参加完培训,考取了职业经理人的资格证,按照公司的规定可以涨薪。该公司作为北京市大兴区技能人才培育典型企业试点单位,积极组织各项培训。公司对管理人才及储备干部进行全方位培养,为优秀职工提供每年两次涨薪机会。
这是大兴区通过“完善一套体系,固化一批机制,树立一批典型,形成一批成果”的“四个一”工作法,推动“产改”不断走深走实的一个缩影。“树立一批典型”即召开大兴区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全面试点联席会,力争通过树立和挖掘薪酬增长、和谐劳动关系、守护职工平安健康、职工民主协商等7类产业工人的先进典型企业,形成“产改”品牌企业,把其作为孵化器带动全区“产改”工作的整体提升,打通“产改”试点工作的“最后一公里”。
2023年6月,大兴区被确定为北京市第二批“产改”全面试点单位。大兴区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协调小组结合“产业强区、技能强区、人才强区”的实际,各成员单位、参与单位开展了一系列探索性的改革实践。
“完善一套体系”即完善“产改”协调小组组织体系,形成“1+N”产业政策体系和打造大兴区总工会智慧化信息网络平台的智慧体系。其中,“1+N”产业政策体系是根据大兴区产业实际制定,可动态调整。“1”为1个指导性文件,“N”为专项政策,包括培育类政策、扶持类政策、综合服务类政策、“一事一议”类政策等,为企业提供“店小二式”服务;除以上4类政策外,可由区政府专题研究企业帮扶措施,同时根据区域发展实际,调整专项工作政策。
“固化一批机制”即固化党工共建机制、技能提升机制、成果转化机制、待遇提升机制、维权保障机制、特色服务机制等。
“形成一批成果”即通过“产改”试点工作,在思想引领、打造高素质职工队伍、激发职工建功立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提高职工福利和薪酬待遇、打造数字工会等8个方面要有新提升。(记者 赖志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