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尔说:“当你无限接近死亡的时候,才能深切体会生的意义。”


在医院,我们时刻能看到一个新生命的诞生,也能接触到一些因疾病而倍受折磨的人。在这些场景中,都能让我们深切地体会到生命的无常,以及生命生生不息的循环。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这本书《最好的告别》,作者阿图·葛文德是位著名的外科医生。他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和心得,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个伤感而引人深省的故事。


他在书中揭示每个人都会面临衰老和死亡,而比死亡更可怕的是,我们不知如何正确地去对待和处理它们。同时,作者在书里饱含智慧的表述也为我们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启示,告诉我们应当如何优雅地跨越生命的最终点。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去探索在生命最后的岁月里,如何让自己保持体面地老去,并体会到更有意义的快乐人生。


微信图片_20221212164630.jpg

衰老并不可怕,

丧失掌控的能力才可怕


在《人间清醒》里有一句话:“如果我们能意识到,大部分事情归根结底都是由自己主动决定的,就更容易掌控自己的人生。”就像衰老带来的身体弱化,会让我们潜意识觉得,有些事自己无法改变。


书中提到一位奶奶,她叫爱丽丝·霍布森,是个热情、思想独立、从不刻意掩饰自己年龄的人。


她一个人独立生活了20年,她喜欢和朋友一起上健身房运动,也喜欢给每位家人缝制衣服和织围巾。她平常会开车去探望家人和接送朋友,也经常会去关怀那些倍受病痛折磨的人,给他们送去安慰和暖人的饭菜。


随着时光流逝,爱丽丝已经84岁,她的健康状况依然好得令人诧异。其间她换了副假牙,双眼做了白内障摘除手术,但还是和往常一样独立自主。她的儿子和儿媳时常担心她年事过高,曾请求爱丽丝与他们一同生活并照顾她。可爱丽丝无意改变现有的独居状态,她享受并喜欢这样的自助生活。


但在不久后,爱丽丝开始频繁出现摔倒,记忆衰退和失能、失智的情形。家人一度担心她的安全健康问题,可她仍觉得自己有独立生活的能力。直到她再次出门准备开车,误将油门当刹车,车子径直撞上了邻居家的灌木丛中。又连续遭遇两次诈骗后,家人最终不得不将她安排进养老院,由专业人员进行照顾。


爱丽丝在养老院过得并不开心。在这里,她找不到家的归属感,也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时间随心所欲地去安排和规划生活。


她的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却又无能为力去改变。她眼里的光芒渐渐消失,人也变得消瘦和沉默寡言。即使养老院有组织集体活动,她也选择避开从来不愿去参加。家人一度认为她患上抑郁症,可持续的药物治疗并没有给她带来任何的好转。


在现实中,人一旦对某些事情失去掌控,就会变得没底气且容易滋生消极的情绪。他们往往会关上心中的门,宁愿独自一人舔舐伤口,也不愿与他人袒露心声。


而真正能掌控人生的人都是以不变应万变。他们从不求万事顺心,而是在遭遇无能为力的事情时,也能积极和坦然地去面对它们。


因为他们明白,人生,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



承认变老,才能不畏惧衰老


窦文涛说:“衰老不是年龄问题,也不是生理问题,而是认知问题。”当我们年老时,以衰老的方式自然地去面对它,就会发现其中的乐趣。


书中提到一位老年病学家的领头人菲力克斯·西尔维斯通,负责管理老年生活和改变令人不安的现实问题。菲力克斯在60多岁的时候发生过一次中风,使他几乎丧失了一半的心脏功能,可他仍然继续工作。在82岁之前他分别经历了疝气修补、胆囊手术、关节炎等疾病治疗,但这些病无法阻止他继续投入到工作。


直到妻子贝拉的眼睛出现失明的情况,她的健康安全受到影响,他才放弃工作办理了退休。退休后,菲力克斯与妻子一同决定搬进老年退休社区,社区里环境优美,包含一日三餐和个人护理服务,这些外在条件能使他们更好地享受晚年生活。


菲力克斯也逐渐感受到衰老带来的种种变化,他渐渐变得力不从心。于是,他将生活的目标从自身转移到妻子身上,专心指导和照顾妻子的日常生活。他在帮助和照顾妻子身上,获得了极大地鼓励。另外在社区里,他也积极改善老年保健服务和组织参加集体活动,这些也成为他实现自我价值的来源。


菲力克斯也经常开车出去接送朋友和外出用餐,这些日常生活在他眼里稀松平常却又弥足珍贵。


每个人存活世上,都会经历生老病死。承认变老是一种通透的表现,通透的人从不畏惧衰老,他们能顺其自然地接受时光带来的馈赠,并由衷地与它们和平共处。


活得开心快乐,有时只需要一个好心情。而活得坦荡从容,则需要一种好心态。好心态的人总能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去看待身边的所有事物。心态好的人能在人生最后的旅途中做到处事不惊,淡然沉着地享受当下的美好。


有活力的生活,才是人们真正的归宿


在一个纽约州北部的小镇新柏林,有位年轻的医生比尔·托马斯做了一个实验。他刚结束家庭医学住院医师的培训不到两年,就接任了一家疗养院并担任其医疗主任一职。这家疗养院收住了80位严重失能的老人,有一半的老人属身体残障,但80%的老人患阿尔茨海默病或者其他类型的认知障碍疾病。


他刚来到疗养院时,在每个屋子里都看到了绝望,疗养院的氛围也让托马斯觉得压抑和消极。起初,他以为是疾病问题所导致的。所以他积极着手安排居民体检,检查和改换药物,后面发现这些行动都没有起到效果。


不过,他并没有因此放弃。随着和居民的深入了解和认识,他逐渐认识到疗养院所欠缺的并不是各项检查和护理,而是缺乏有活力的生活因素。他决定和院长提议引入2条狗、4只猫、100只鸟进驻疗养院,并和居民一起来实行这个行动。这个想法是大胆且不被允许的,他亲自带领一个团队去游说相关人员。事实证明,他们通过了所有的推行计划并获得了拨款。


疗养院里的动物从引入到喂养,期间也发生过大大小小的危机,但都全都被托马斯化险为夷。疗养院的居民们开始恢复生机,慢慢苏醒过来。从前不愿说话的人开始说话,不愿出门走动的人开始去溜狗,居民们给每只鸟起名字、喂食、聊天、逗它们玩等等一系列活动。


这项研究大大提高了疗养院居民的幸福指数,使疗养院的环境和氛围充满生机勃勃和乐趣,同时也让居民们体验到更有意义和愉悦的生活。


我们每个人都希望生活过得丰富多彩而又有意义。但到迟暮之年时,孤独和病痛却会让我们变得有些力不从心。


改变现状需要修复健康,也需要滋养心灵。世间万物皆能治愈心灵,治愈别人的同时也疗愈自己。只有懂得给热爱的事物赋予真正的价值,我们才能在其中赋予自己生命真正的意义。



善始善终,是好好活到终点


奥利弗·萨克斯说:“我们把老、弱、死都医学化了,认为它们只是又一个需要克服的临床问题。然而,在人近黄昏之时,所需的不仅仅是医药,还有生活。有意义的生活,在当时情形下尽可能丰富和充分的生活。”


作者葛文德的父亲是名泌尿科医生,行医30多年,从没有因病而停诊或取消过任何一台手术。在他父亲70岁出头时,葛文德开始意识到父亲有一些老人的征象表露出来,例如他随意往球场擤鼻涕,或让葛文德去追逐他们打丢的球。


在之后的几年时间里,他父亲的身体开始有一种疼痛感产生,从颈部往左臂扩散,并引起左手指尖刺痛。后面发展成左手麻木,疼痛加剧,夜晚难以入睡。检查结果显示他的脊髓长了一个瘤子。


突然间,治与不治攸关生死。他父亲通过和医生详细交谈,得出自己最理想和最重要的生活状态应该是怎样的。所以,他父亲选择暂时不治疗。他继续驾车和打网球、做手术,生活一如既往。


在病情进一步加重而需要反复做化疗放疗时,他父亲无力反抗更多,主动选择了善终服务。他认为善终服务可以让他免离药物所产生的副作用,以及那些令人倍受痛苦的仪器和插管等等治疗。善终服务能让他更从容和体面地去应对身体的病痛和及时享受当下。


同时,他父亲也请求葛文德,在他发生任何生命危险时,都不要对他采取任何的抢救措施,就这样让他安静地离世。


大多数人走到生命的最终点,往往会更惧怕死亡,也会努力与死亡进行拼搏和斗争。如果结果注定无法改变,那就只需尽力做好自己想做的事,好好走完人生最后的路,尽力不让自己留有遗憾。


人这一生,我们无需向别人证明自己有多强大,只需了解自己即可。就像善终的最终目的不是好死,而是好好活到终点。



弗里德里希·席勒曾说:“时间的步伐有三种:未来姗姗来迟,现在像箭一样飞逝,过去永远静立不动。”


每个人都会经历生命的最后一课,我们永远无法避免死亡和衰老这两个课题,也终究无法去战胜它们。只有在它们来临前,认真思考并寻找自己心中想要的答案。


才能在生时愉悦,死时坦然,将所有一切都化为生命最圆满的标志。